汽车行业的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 2019-12-19

1   汽车行业的绿色发展

1886年,德国人Karl Benz研制了全世界第一辆汽车,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短短百年间,汽车产业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庞大且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更成为我国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工信部的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达4.26%,2016年的汽车产销量突破2800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步调下,汽车产业已不再是简单的整车生产与销售,而将推行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其中主要上游相关产业包括机械、钢铁、电子、橡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主要下游相关产业包括金融、保险、销售、修理、改装、租赁、 加油、停车、餐饮、旅馆等,带动效应明显。然而另一方面,汽车行业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能源短缺、排气污染、噪声污染和交通堵塞。面对技术的快速变化和产业环境的日益复杂,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将通往何处?新的机会点又在哪里?




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构建新型汽车产业生态需要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汽车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建立统一的汽车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日益趋严,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实现降本增效,有利于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补齐绿色发展短板。绿色发展也已经成为各国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2   中国汽车行业绿色发展政策及指标体系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绿色制造”列入五项重大工程,提出要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2015年,针对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主要环境影响指标的综合性评价规则——《中国生态汽车评价规程》(C-ECAP)发布,其中基础指标(车内空气质量、车内噪声、有害物质、综合油耗、尾气排放)满分100分,加分指标(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核算报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零部件生命周期评价报告)满分5分。《中国生态汽车评价规程(2019年版)》已于4月1日正式实施,与2015版规程相比,各项评分标准更严,还修改了产品抽样方式、评价结果划分标准等内容,进一步推广“健康节能 环保”理念。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016年,工信部发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引导汽车行业进行绿色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加快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规范发展;支持绿色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绿色产品设计示范;绿色示范工厂创建;建立绿色供应链。


 2016年,工信部发布《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提出推动绿色制造的重点任务包括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示范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试点。


 2016年,工信部发布《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规定了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技术要求,将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分为5个方面,分别为管理战略指标、绿色采购及供应商管理指标、绿色生产指标、绿色消费及回收指标、绿色信息平台建设及信息披露指标。指标体系适用于汽车产品或总成零部件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绿色供应链组织实施与改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等。


 2017年,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汽车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制定发布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汽车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依托现有资金渠道,按规定支持汽车制造装备绿色改造,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推进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生产企业在设计生产阶段应采取环境友好的设计方案,确保产品具有良好的可拆解、可回收性。逐步扩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范围,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和效益。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推进动力电池梯级利用。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倡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在汽车等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鼓励流通环节推广节能技术,加快节能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培育一批集节能改造和节能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绿色流通企业。



3   中国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现状

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绿色引领未来潮流
汽车工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目前,各整车制造企业均在设备流程、设备工艺、产能利用率等方面加大投入,着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主流乘用车汽车工厂调研数据分析表明: 各企业单车用电量水平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平均值约为510kWh /辆,超过64%的企业优于平均水平,先进企业的单车电耗约为310kWh /辆,比平均水平低约40%; 各企业单车用天然气量也有较大改善,平均水平约为33m3 /辆, 50%的企业优于平均水平,先进企业最优水平仅为14m3 /辆,比平均水平低约60%,先进企业对行业用天然气量的降低做出巨大贡献; 企业单车综合能耗平均水平约为110kg标煤( kgce) , 50%左右的企业能源消耗优于平均水平,企业节能减排潜力较大; 先进企业的单车碳排放为321kgCO2,企业平均水平约为640kgCO2,先进企业的碳排放水平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对汽车行业整体碳排放的降低起到引领作用。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导向,行业先进引领,社会舆论推动下,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绿色理念已成为汽车发展的新风尚。越来越多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原材料生产、包装运输、产品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回收利用及废料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综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企业通过开展有毒有害物质替代、推进易回收易拆解性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等方式,积极推动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流程绿色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企业不断引入绿色技术,全链条绿色化率日益提高
绿色设计是指在汽车设计研发阶段,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综合分析汽车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性能、成本和环境影响方面的表现,持续提升产品的生态性能,最终得到绿色汽车产品。我国汽车企业正逐步将生态设计理念导入汽车正向研发中,应用轻量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高效催化技术等绿色设计技术,提升产品环保性能,降低产品使用、回收阶段的污染。
其次,打造绿色工厂也是目前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的一项重点。汽车行业先进企业围绕绿色工厂已制定了自己的战略规划,通过绿色厂房建设及改造,发展绿色物流,优化用能结构,使用清洁能源,严控气液固三废的排放,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环保措施,在绿色工厂建设方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能源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光伏发电项目的应用、先进涂装工艺技术应用以及VOCs 排放处理技术等,部分企业在生产及生活废水已实现零排放水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工厂”。
再者,打造绿色供应链成为带动整个工业领域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措施。托龙头地位,制定全链条绿色化战略,包括: 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从全局角度明确管控思路; 构建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联合供应商协同拓展绿色升级维度; 搭建专业化、共享化供应链物流团队,降低运输环节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提高物流效率; 打通废旧产品在上下游生产企业、消费者、回收拆解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绿色产品追溯与下游回收网络快速延伸; 创新建立全生命周期环境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上下游企业环境绩效的管理。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环保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绿色制造
最后,行业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回收。2015 年,我国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出“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的要求; 2016 年,印发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率先对包括汽车在内的4 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汽车行业逐步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1]。
市场消费模式悄然改变,绿色汽车备受青睐

新能源车不仅环保,而且使用成本低,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新选择。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19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销量同比增长了102.7%和109.7%。中国新能源汽车迈向持续自主创新、展现品牌效应的新时期,大踏步跨入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以及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持续释放绿色新动能。而新能源汽车也不再单单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汽车品类,而是拥有相当规模用户的一大汽车细分市场。


4   中国汽车行业绿色发展案例: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股份”),是中国五大汽车集团之一,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成立于1958年,主要从事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汽车服务贸易,综合出行服务等业务,是国内汽车产业产品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先的国有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连续六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2018年,北汽集团共完成整车产销240.2万辆,实现营业收入4807.4亿元。

“产业全面绿色升级”是北汽集团社会责任的重要发展理念,集团致力于全方位发展绿色生态建设工作,积极构建完善的企业生态体系,争做引领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开拓者,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研发环保技术和产品,践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2]。


绿色供应链管理顶层设计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规划

北汽股份已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纳入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制定或完善了《北汽股份绿色供应链管控办法》、《北汽股份零部件询价与定点管理办法》和《北汽股份潜在供应商评审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

北汽股份通过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公司整车产品在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及回收利用等环节,均满足《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汽车禁用物质要求》等环保法规和标准;同时实现了培育优质供应商资源、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升产品质量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减少产品资源消耗、降低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等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机构及职责  

  北汽股份绿色供应链专项工作组由北汽股份汽车研究院、采购中心、质量中心、销售公司以及各生产基地等相关单位/部门组成。在北汽股份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中,汽车研究院负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研究解读,牵头建立公司级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将相关要求嵌入到BVDP整车开发流程中,并负责绿色供应链管理及整车ELV性能管控等工作;采购中心负责依据《北汽股份绿色供应链管控办法》要求,增加对供应商的有害物质管控及材料数据收集等要求,将“产品符合有害物质限值要求”作为供应商选择前提条件;质量中心负责对汽车产品有害物质相关质量管理工作的过程进行监控,针对问题点,督促整改并记录反馈管理体系的运行及更改情况;销售公司负责产品绿色包装、存储及运输;各生产基地负责按照《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进行信息一致性检查,并在产品检验文件中体现橡塑件材料标识的检验要求,同时,严格控制有害物质的使用,保证车用材料禁限用物质符合法规要求。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