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绿色可持续场地修复》

发布时间: 2018-09-04

这是一本什么书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以及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全票通过(201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我国开展土壤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供了法治保障,掀开了我国土壤修复事业崭新的一页。

     在学习借鉴国外成熟修复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吸收消化其在近40年单纯工程修复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融环保及经济协同发展为一体的先进的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为此,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组织专业人员编著本书,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的完善并带动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的深入发展。

     本书不仅可作为修复行业专业人员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高校研究生的基础教材使用。

主要内容

     中国目前正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的调查及监管控治工作。面对底数不清、管理难到位、土壤修复工程进一步带来高能耗及二次污染的问题,如何推动工作顺利进行,学者及行业内的人士一直在进行不断深入地讨论。


      土壤污染是否能被彻底清除?土壤修复如何进行风险管控?土壤修复工程是否合理?修复之后的土地是否还可以再用?修复之后的土壤是否可以外运?什么修复技术算是好的修复技术?土壤修复工程的成本到底如何计算?土壤修复工程带来的二次污染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土壤污染防治中面临及有待解决的。


      近40年污染场地修复实践让以欧洲、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者和工业界逐渐认识到必须对以工程为主的土壤修复加以合理调控,场地修复需要更新的风险评估标准、监测方法和框架。这一思想的转变使得绿色可持续修复成为更环保经济的选择。

       关于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内涵,各个国家和机构表述略有不同。相较于地广人稀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偏向于对污染场地采用长期的原位修复;英国除了对修复技术有所选择外,更偏向于通过整体合理规划及监管以绿色可持续修复的理念来进行污染场地的修复。


       本书中,首先梳理了英美等国污染场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对修复的决策过程和技术路径进行了剖析总结;其次对绿色可持续修复的概念、内涵、技术框架、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国内外的最佳工程实践进行了汇编分析;最后展望了绿色可持续修复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和未来。